靜,是一種修行,一種志氣,一種心境,更是一種福氣。
然而,人間是喧鬧的,我們又不能逃到深山空谷中去,唯一的辦法,就是鬧中取靜。
古人說:“心靜則神悅,神悅則福生。”
心有多靜,福有多深。
在古人眼中,“靜”可通過修行而得,稱為“習靜”。靜坐、冥想,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,靜從中來,身心俱安。
蘇東坡就曾寫道:“無事此靜坐,一日似兩日”。
從百忙中偷出一點閑,悠然靜坐,往事不約而來,又如云煙飄渺散去。靜中日子過得很慢,一日悠長似兩日。
“人心多從動處失真,若一念不生,澄然靜坐,云興則悠然共逝,雨滴則泠然俱清,鳥啼則欣然而會,花落則瀟然自得。何地無真境,何物無生機?”
人生于世,總有紛紛擾擾。既然無法從喧鬧的塵世中跳脫出來,不如學會靜坐,從熱鬧回歸生命的本真,讓內心找到真正的強大。
唯有心靜,才能從容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境遇。心從容了,人也美了,福氣自然隨之而來。
【心靜,感受生活之趣】
陶淵明說:“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”。
在喧嚷的塵世中結廬,在熱鬧里尋覓趣味,那么市廛的談笑聲,孩童的嬉鬧聲,風中的蟬聲,聲聲入耳,自得其趣,整個人頓時靜謐下來。
所以,“真正的靜,不是避開車馬喧囂,而是在內心修籬種菊?!?/span>
人生數十載,終究是活一個心態。心靜之人,能體會到生活之趣,人心歡喜,身輕體健,自然福氣滿滿。
心空則靈,不空則不靈。如何空?心無雜念,不著纖塵。雜念皆因煩惱起,在“已失去”和“未得到”中糾纏不清。
放下,心凈人自靜。
“過去事已過去了,未來不必預思量。只今便道即今句,梅子熟時梔子香。”
心靜的人,懂得什么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事。因此,不為自己無能為力之事煩惱,不糾過往,不畏將來,拿得起,放得下,看得開。
心靜,是一種境界,“上善若水”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福寧常在。
滾滾紅塵,名利誘人,學會鬧中取靜,才是安身立命的功夫。
往后余生,心有多靜,福有多深,唯愿你心靜如水,從容自在。